TERMBASES
处于对立关系中的两个事物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成就、相互转化。一切事物都处于与他者的对立之中。对立双方具有相反的性质或意义,因而彼此间是相互排斥的,如有与无、长与短、高与下、善与恶、美与丑等。但同时,事物的性质或意义又是借由与之对立的事物而获得确立的,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。这一观念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,在班固(32—92)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始被概括为“相反相成”。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 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 (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,丑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;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,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。因此有和无相互生成,难和易相互成就,长和短相互形成,高和下相互包含,音和声相互调和,前和后相互随顺。)
坏的到了尽头或极点,就会转而变好。“泰”和“否”是《周易》中的两个卦名,分别表示正面和负面意义,如通与塞、顺与逆、好与坏等。古人认为,万事万物都处在循环往复的变换过程中;在一定临界点上,事物内部所包含的…
“道”的运动就是向对立面的转化或复归。出自《老子》。老子认为,“道”是事物运动、变化的基本法则。这一法则的基本内涵即是“反”。“反”包含两种不同的含义:其一,指相反、反对,即事物在运动中会向其自身的对立…
事物达到极限则会发生变化,发生变化则能通顺,通顺则能长久。出自《周易·系辞下》,是对事物变化规律的一种认识。《系辞》认为,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,并且会在至极之时朝向对立面转化。人应把握这一事物变化规律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