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RMBASES
主要指由外物触发内心情感而产生的审美感受和心理状态。作为美学范畴的“兴”接受了“兴观群怨”之“兴(譬喻)”与“赋比兴”之“兴(六义之一)”的双重影响而兼有两者的含义。从欣赏的角度来看,孔子(前551—前479)所提出的“兴观群怨”之“兴”,注重读诗而引发的心理感受和教育功能,并非纯粹的文学理论;从创作的角度来看,“兴”是《诗经》“六义”(风、雅、颂、赋、比、兴)之一,一般说来,前三者为《诗经》的内容与体裁分类,后三者为《诗经》的创作手法。“兴”的基本特征为:由相类似的事物引发开来,运用想象与联想,达成譬喻,由此及彼,将所要表达的意义蕴含在形象中,使诗歌的韵味更加含蓄、深邃。“兴”将诗歌的发端与联想完整地融为一体,使人在鉴赏中回味无穷,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特有手法。“兴”起初与“比”结合紧密,魏晋南北朝时它的蕴含和审美特征逐渐获得独立的发展,成为与“比兴”分立的诗学范畴,“兴”更注重外物对内心的感发触动。
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(yuè)。 (以诗感发意志,以礼规范行为,以乐成就人格。)
兴者,起也。取譬引类,起发己心。《诗》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,皆兴辞也。 (兴,就是起意。借相类似的事物取譬喻,引发自己的情感、心志。《诗经》文本中列举草木鸟兽以表现作者情感、心志的情况,都是“兴”一类的词句。)
《诗》有六义,其四为兴。兴者,因事发耑(duān),托物喻意,随时成咏。 (《诗经》有六义,第四为兴。兴,就是依凭事物而感发,借事物寄托自己的意旨,随时吟诵成诗。)
“六艺”有两种不同的含义:其一,指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等六部经典。历代儒者通过对“六经”文本的不断解释,为这些经典赋予了丰富的意义。“六艺”之学体现着古人对于世界秩序与价值的根本理解。…
运用比兴、寄托等艺术手法,使诗歌情感蕴藉、内涵深厚、寄托感慨。由初唐时代的陈子昂(659—700)首次提出。“兴”是由外物触发而兴发情感,“寄”是寄托某种寓意。兴寄最初是指诗人的感兴要有寓意,达到托物言志的目…
“兴”中所蕴含的趣或者是“兴”发时心物交会所产生的趣(情趣、意趣等)。是诗歌中所蕴含的、读者通过欣赏而获得的特定的审美趣味。南宋诗论家严羽(?—1264)在《沧浪诗话》中倡导诗歌的感染力,反对直接说理,主张…
文学作品中能够生发深远意旨和审美情境的物象,是创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完美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。“兴”指作者偶然生发的创作冲动,“象”则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借助的外在的具体物象。“兴象”是唐代诗论家殷…
“兴”中所蕴含的意或者“兴”发时心物交会所产生的意(意义、趣味等)。是作者通过对景物感受到某种意趣、意味等之后直接创作出富有一定含义的艺术形象。这一术语主张作者将思想情感自然而然地融入对于描写对象的感受…
《诗经》创作的三种表现手法。“赋”是铺陈事物直接叙述;“比”是类比;“兴”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,有两层含义,一是即兴感发,二是在感发时借客观景物婉转地表达出某种思想感情。“赋比兴”为汉代儒家所总结和…
亦作“兴会标举”。“标举”有“标明、突出”之义,后来引申出“鲜明、高超、独特”等众多含义。“会”是会聚,“兴会”是创作主体为外物所激发的创作状态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心理感悟,是文学创作时灵感勃发而自然生成…
孔子(前551—前479)所提出的《诗经》的四种主要功能,实际也是对文学基本功能与价值的高度概括。“兴”是指通过作品的欣赏引发联想,激发欣赏者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与志趣提升;“观”是通过作品认识自然与社会人生的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