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RMBASES
艺术创作向外得自师法自然万物,向内得自心中的悟性。“造化”即大自然;“心源”为佛教语,意指内心的妙悟为一切法的根源。是唐张彦远在《历代名画记》中所记载的唐代画家张璪(zǎo)的话。原意指创作山水松石类画作,应当以大自然为师,观察山水景物真实的纹理、形状、色彩等,用心领悟山水景物之美,进而在画作中提炼呈现,使画作既逼真又超脱,以达到传神境界。“造化”与“心源”是相通融合而非彼此对立的关系。唐代诗论中对“心”与“心源”也有应用,文论家们对于写诗过程的描述,与张璪所言绘画过程并无区别。中国古典诗文创作提炼物象、熔铸意象,重视作品的韵致之美,与画论具有共通性。
初,毕庶子宏擅名于代,一见惊叹之,异其唯用秃毫,或以手摸绢素,因问璪所受。璪曰: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。” (起初,左庶子毕宏在当时很有名气,见到张璪忍不住惊叹,奇怪于他仅仅用秃毫笔作画,有时还用手摸作画用的绢素,因此询问张璪从哪里学习的。张璪说:“向外得自师法自然万物,向内得自心中的悟性。”)
心源为炉,笔端为炭。锻炼元本,雕砻(lóng)群形。纠纷舛错, 逐意奔走。 (内心的悟性就像是熔炉,笔端就像是炭火。用熔炉提炼出万物的根本,用笔端雕琢刻画出具体的物象。错杂纷乱的词句和描写,随着作者的思绪恣意奔驰。)